社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语文社戏知识点梳理)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8 09:52:17    

社 戏

一、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发表中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写作背景

《社戏》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本文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当时辛亥革命已经过去十余年,但由于革命不够彻底,当时的中国仍处于封建军阀的统治之下,战乱依旧,民不聊生,社会混乱。目睹此情此景,鲁迅深有感触。这期间,鲁迅写了不少回忆故乡的作品,通过可爱的故乡与黑暗的社会的对比,表达自己对光明前景的向往和人与人之间淳朴情感的追求。《社戏》就是其中一篇。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一般在庙台或在野外设台演出,用以酬神祈福。

三、文题解读

旧时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做“社”。按照我国的民间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在绍兴地区,人们以演戏的形式进行祭祀,那时演的戏就称为“社戏”。课题概括了记叙的主要内容。

四、主题概述

文章以“社戏”为线索,生动地叙述了“我”童年时在农村看社戏的经历,刻画了一群善良、淳朴的农村小伙伴形象,表达了对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的怀念和对农村小伙伴美好情谊的眷恋之情,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交代乡间小朋友的情况(热情、好客)和关系(平等)。

(3)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二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看社戏前的波折。

(2)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在赵庄看社戏。

(4)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第三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六、问题讨论

1.作者既然写社戏,为什么还要在开头介绍平桥村的情况?

这部分交代了平桥村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既写出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又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2.小伙伴们对台上的戏感兴趣吗?为什么想去看戏,并争着去看戏?

小伙伴们最感兴趣的是看戏途中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的兴趣不在戏,而在看戏前后的气氛、感觉。

3.作者写看戏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

一是制造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热情能干的特点。

4.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现了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了“我”爱平桥村,是因为那里的人的善良可爱,同时深化了主题。

5.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因为“我”所难忘的,是那里特有的乡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即人情、景物、回忆。(另外一个说法是: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6.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民风淳朴、乡民善良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自由快乐的天堂。“我”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小伙伴们对“我”的体贴照顾无微不至,在“看社戏”一节中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

(2)也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

(3)更加重要的是,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城镇宅院中那种苍白无味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的。因此“我”对这样的“乐土”、这样的童年往事,一直到长大也念念不忘。


七、课后题解答

1.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归航偷豆→六一送豆

2.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如月下航船中对江南夜晚美丽景色的描写,充满了水乡特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抒情表达方式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如“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沉静”说明笛声使“我”急切的心情平静了下来,“自失”“弥散”写出了“我”的陶醉。文中议论表达方式的使用,增强了情感和主旨的表现力。如“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并不是豆不好,而是因为不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偷来在船上煮了吃的,没有了趣味,也就没有了那种心情。表现出了“我”对小伙伴的怀念,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3.“我”真正怀念的并非是豆的味道及社戏的内容,而是与小伙伴们一起嬉戏玩乐,甚至偷豆的过程,所以那是无与伦比的“好豆”和“好戏”。更令“我”怀念的是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他们劳动的本领、他们的淳朴善良,还有那农村特有的田园风光、自由的空气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流露出“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4.(1)这里是虚写,通过对唱戏的锣鼓声、朋友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等内容的幻想,突出了“我”不能去看戏时,既焦虑又失望、沮丧的心情,进一步表现“我”对看戏的渴望。

(2)“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我”欢喜愉快的心情。

(3)句子化静为动,细致生动地写出了航船的速度之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现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心情。

(4)“支撑”写出“我”看戏的勉强,“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写出了“我”因戏不好看而心生困意。这句话描写非常细腻,形象地刻画出“我”睡眼蒙眬时看到的景象,突出了“我”既觉得戏无趣,又不甘心就此回去的心理。

(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富有神话色彩的“大白鱼”比喻航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船行之快,孩子们驾船本领的高超,从侧面烘托出了孩子们欢快的心情。

5.作者写“我”在剧场看戏的失望、无聊反衬了看社戏的美好;在剧场里看戏,“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一种冷漠、隔阂的关系,而看社戏时所感受到的是互助、融洽、友爱的关系,这两方面的内容互相映衬,互相加强,紧密统一,十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

相关文章:

凯迪仕指纹锁服务热线号码各区24小时维修实时反馈-今-日-更-新04-21

港华紫荆壁挂炉全国售后维修号码-全国各区网点服务号码实时反馈-今-日-更-新04-21

科慕COLMO空调全国各市售后热线号码实时反馈-今-日-资-讯04-21

法迪燃气灶服务号码24小时-售后号码实时反馈-今-日-更-新04-21

四季无忧太阳能热水器售后24小时联系方式维修查询实时反馈-今-日-更-新04-21

美大家热水器售后故障维修客服服务热线是多少实时反馈全+境+到+达04-21

酷乐丁保险柜售后号码多少实时反馈-今-日-汇-总04-21

百信燃气灶服务号码24小时(今日更新)实时反馈-今-日-资-讯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