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黄山毛峰正式开采!
2025-03-25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7 04:45:00
商务部网站消息,2025年4月11日,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会见来华参加第五届消博会的英国商业贸易部国务大臣亚历山大,双方就深化中英贸易合作,应对美国加征所谓“对等关税”等交换意见并达成重要共识。同时,据观察者网披露,英国国防参谋长托尼·拉达金也一起访华。
英国国防参谋长托尼·拉达金。(视觉中国/图)
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的背景下,这场外交行动,不仅打破英国防参谋长十年未踏足中国的纪录,更在中美欧三角关系的棋局中投下一枚深水炸弹。此次访问透露出脱欧后的英国在“全球英国”战略框架下,试图在大国博弈中寻找平衡点、重塑国际角色的深层意图。透过英国此番“暗度陈仓”的外交操作,我们得以窥见后脱欧时代英国的战略焦虑与突围野心。
当2020年英国正式脱离欧盟时,这个昔日的“日不落帝国”不得不在全球重新定位自己的坐标。失去欧盟统一市场庇护后,英国GDP在2023年三季度同比收缩0.1%,制造业PMI连续15个月低于荣枯线,通胀率虽从峰值回落但仍高企在4.6%。
2024年,英国人均GDP达到52649美元,尽管名义上有所增长,但实际购买力因通胀影响而下降。英国经济2025年初呈现微弱复苏但基础脆弱,增长主要依赖政府支出,私人部门活力不足。经济困局迫使伦敦必须重构全球贸易网络,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英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的地位,自然成为不可忽视的战略选项,对英国而言不仅是价值600亿英镑的双边贸易伙伴,更是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未来产业的战略腹地。
此次贸易大臣访华,剑指中英自贸协定谈判重启的可能性。从金融服务到新能源汽车,从核能开发到生物医药,英国在这些领域的技术优势与中国庞大的应用场景形成互补,尤其在美欧对华“去风险”声浪中,英国若能在金融服务、低碳技术出口等领域抢占先机,将为其在后脱欧时代赢得关键筹码。
值得关注的是,英国选择在美国加征对华关税的敏感时刻访华,暗示其不愿被绑上美国“经济脱钩”战车,试图在中美之间扮演“第三极”角色。同样也暴露出英国对华经济合作的迫切需求。特别是在美国持续收紧对华高科技封锁的背景下,英国若能在半导体材料、绿色金融等领域与中国形成错位合作,不仅能获得可观经济收益,更能提升其在大国博弈中的战略权重。
英国国防参谋长时隔十年再度访华,其象征意义远超具体议程本身。这个时间节点耐人寻味:对美国而言,英国是美国在欧洲地区最“铁杆”的跟班,2025年初,英法两国的航母战斗群浩浩荡荡地从欧洲“杀”过来,一副要在大洋上“兴风作浪”的架势,英国积极配合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部署。英国国防部曾经公布,英国将于2025年在亚太地区建立航母战斗集群。美国正推动北约“印太化”,英国刚宣布向亚太部署航母战斗群,中英军事关系本应处于敏感期。但英国防务高层的突然造访,暗示着伦敦对华政策出现微妙调整。
从现实利益考量,英国在乌克兰危机中投入巨额军事援助,其国防预算已占GDP的2.3%,远超北约标准。此时通过防务对话缓解与中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张力,既能避免东西两线承压,又为潜在的经济合作创造安全环境。更深层看,这或是约翰逊政府“全球英国”战略的延续——通过独立自主的外交展现,证明英国无需依附任何阵营仍能维持大国地位。
在俄乌冲突持续、红海危机发酵的背景下,英国国防战略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需维持北约体系内的对美忠诚,另一方面又需应对全球安全治理中无法绕开中国的现实。
从具体议程看,南海航道安全、人工智能军事化、核不扩散等议题或成为焦点。英国在台海问题上始终采取“战略模糊”,此次防务对话可能试探中国在区域安全问题上的底线,同时寻求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如网络安全、气候危机)的合作空间。这种“安全有限接触”策略,既可避免过度刺激美国,又能为英国在印太安全架构中谋取话语权。
此次英国外交最值得玩味之处,在于其刻意规避美国视线的操作方式。自“特殊关系”确立以来,英美军事外交协调机制高度成熟,而此次伦敦选择“单方面行动”,折射出西方阵营内部的结构性矛盾。
英国的秘密外交本质上是一场精密的战略对冲。特朗普白宫的外交政策与贸易前景令欧洲盟友不安,使英国陷入两难:完全追随美国将丧失中国市场红利,过度疏远则可能被排除在“盎格鲁-撒克逊安全圈”之外。英国的“双重游戏”——在AUKUS(澳英美安全伙伴关系)联盟中配合美国制华,同时在经贸、气候等领域对华留有余地。此次访问恰似英国向中国释放的“战略风筝”:既通过高层互动维持合作渠道畅通,又刻意保持访问的“非公开性”以安抚美国。这种摇摆折射出中等强国在霸权秩序松动期的典型生存策略。
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政策持续透支盟友信任,从《通胀削减法案》对欧洲企业的排挤,到强推对华“脱钩断链”损害盟友利益,跨大西洋关系的裂隙日渐加深。英国作为传统平衡手,显然不愿将国家命运完全绑定在美国战车上。2024年1-12月中国和英国的贸易额为893.14亿美元,全年贸易额同比微增0.5%,其中出口额同比增长1%,进口额同比下降1.5%。这些数据表明,尽管进口额有所下降,但总体贸易额仍保持了微弱的增长趋势。
目前,中国是英国服务出口的第八大市场。这种经济利益与安全依赖的错位,迫使英国必须走出战略模糊地带。
英国的“两面下注”策略,本质上是多极化时代的生存智慧。当世界进入“竞合时代”,任何国家都难以在非此即彼的阵营对抗中独善其身。
2024年4月1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携商界领袖访华、法国总统马克龙近日在国际事务中的强硬立场引发广泛关注。与2024年相比,马克龙政府对华政策出现显著变化,特别是在南海问题上动作频频。再到英国此次秘密外交,无不昭示着西方国家正在重新校准对华政策。
对于中国而言,这既是战略机遇也是外交考验。需要以更精细化的外交操作,将英国等国的战略焦虑转化为合作动能。在坚持核心利益前提下,可通过深化金融市场开放、扩大绿色技术合作、构建新型安全对话机制等方式,将中英关系的“压舱石”做得更为坚实。
此次英国外交犹如多棱镜,折射出百年变局下国际关系的复杂光谱。当白宫挥舞关税大棒时,唐宁街选择与中国开启“静默对话”,这不仅是经济理性的回归,更是对单极霸权体系的无声背离。站在历史的分水岭上,英国这次隐秘的外交突袭,不过是全球秩序重构大潮中的一朵浪花。但它提醒我们,当单极霸权日渐式微,任何国家都在寻找新的生存法则。
中国需要以更宏大的战略定力,将这种此消彼长的格局变动,转化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积极力量。毕竟,在全球化不可逆转的今天,没有谁能在隔绝中独赢,唯有在竞合中共生。在全球化裂解与重构的十字路口,中英关系的演进或将证明:没有永恒的地缘阵营,只有流动的国家利益。这种基于现实主义的战略互动,或许正为动荡中的世界秩序提供新的稳定锚点。
•(作者系北方民族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研究员)
南方防务智库特约研究员 张廷芳
责编 姚忆江
相关文章:
“美国正失去耐心”04-19
SHEIN、TEMU告知美国消费者将于4月25日起涨价04-18
中国援桑医疗队赴桑给巴尔公立大学培训04-18
2025柬埔寨“中国电影周”在金边开幕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