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黄山毛峰正式开采!
2025-03-25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1:31:00
封面新闻记者杨芮雯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近日,演员李现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打鸟”摄影作品,得到生态环境部门点赞。一时间相关话题冲上热搜,引发全网关注。
何谓“打鸟”?其并非字面上伤害鸟类的行为,而是摄影圈里一个常见的行话或戏称,主要指使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鸟类。
作为传统观念中的“中老年的爱好”,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打鸟”逐渐年轻化,成为年轻人们亲近自然、缓解焦虑的一种新型方式,甚至有“00后”不惜花费超十万元购置专业装备只为抓拍一只鸟。此外,地方政府也敏锐捕捉到这一热点,纷纷推出“观鸟地图”等旅游产品,推动“观鸟旅游”从小众爱好向大众消费转变。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斌提醒,这一热潮背后也存在隐忧,如不文明拍摄行为可能干扰鸟类生活、破坏生态环境等。
爱“打鸟”的00后男生小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观察:
“打鸟”深受00后喜爱
有人花费十万只为拍鸟
最近,演员李现被拍到在北京玉渊潭公园与“大爷摄影团”一同拍鸟,这一画面迅速登上热搜,引发了大众对观鸟、拍鸟活动的广泛关注。
记者打开小红书,以“年轻人打鸟”为搜索关键词,结果显示相关笔记超500篇。原本以中老年人为主力军的“打鸟”圈,如今正悄然涌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其中00后群体尤为突出。
社交媒体00后热议打鸟 图源社交平台
“我个人特别喜欢拍摄动物题材,尤其是那些羽毛鲜艳、姿态灵动的鸟儿,每一次按下快门,都让我满心欢喜,成就感十足。”
出生于2002年的北京男生小宇(化名)向记者分享了一段难忘的经历。去年7月,他偶然路过北京颐和园内一片树林,看到一群摄影者正扛着“长枪短炮”聚精会神地等待抓拍野生红角枭(也是猫头鹰的一种),他在一旁观察到,那天早上大家从7点开始守候,可猫头鹰却迟迟没有现身,大伙儿只能无奈散去。
“猫头鹰昼伏夜出,加上树叶密密麻麻,猫头鹰的巢穴藏在其中,很难拍摄到清晰画面。”
小宇拍摄的红角枭
抱着好奇以及“一点点的挑战心理”,小宇此后每天去公园蹲守,一待就是七八个小时。终于,在一次夕阳西下的傍晚,当用镜头定格下猫头鹰灵动的身影时,小宇激动得差点跳起来。回忆于此,他对记者描述:“当你经过长时间辛苦和等待,拍到一张珍贵、独一无二的照片,那种喜悦和满足感是平日娱乐活动中无法感受的。”
此后小宇正式成为一名“花鸟使”,今年他给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去新加坡、马来西亚丛林里去拍摄到更多珍稀鸟类。
无独有偶,另一位家住成都的00后学生小谢(化名)同样是一位新晋“法师”(指使用长焦镜头拍摄鸟类的资深摄影爱好者)。
谈及入坑“打鸟”的原因,他直言不讳:“游戏玩腻了,想做点更有挑战性、更有意思的事情。”
在他眼中,“打鸟”并非大家想象中的简单消遣。精准聚焦、长时间耐心等待,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摄影技术,更需要对鸟类的生活习性有深入了解,其中的门道,远比他最初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作为一名“氪金玩家”,为了追求“鸟毛根根分明”的极致效果,小谢在这三年间花费了超过十万元,不断迭代更新自己的拍照设备。他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每一款设备的优缺点:F6承载着情怀,但胶片成本高昂;Z62作为入门微单,成片效果已然不错;尼康D850的成像画质,在他看来比cmos更为清晰;而Z8则凭借更快的连拍速度和针对鸟类的专属对焦模式,成为他的心头好。
向“老法师”学习“打鸟”的年轻人 图片来源社交平台
而“打鸟”给小谢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于设备的更新换代。这个爱好如同春风化雨,悄然滋润着他的生活。“冲动、易怒、焦虑”、小谢这样来形容曾经的自己,自从爱上“打鸟”后,他明显感觉到“整个人都静下来了”。
原因为何,他解释:“在拍摄过程中,需要摄影者绝对专注、心无旁骛,那些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与烦恼,都在这一刻被抛诸脑后。”因此,小谢将其视为一种“逃离眼下焦虑”的心理疗愈方式,让他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了内心一份平静与闲适。
“以前走路都在玩手机,现在走路注意力都在路边的树干上。”
如今,小谢走到哪里都背着相机,当发现路边停留的漂亮鸟儿,立刻停住脚步,缓慢而熟练地拿出相机,迅速按下快门,这一系列动作早已成为他的肌肉记忆,“打鸟”也早已融入他的生活,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习惯。
“打鸟”作品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现象:
从小众爱好向大众消费转变
多地政府部门喊话“来打鸟”
同样,“打鸟”热潮迅速被各地文旅部门捕捉。
“来广西寻宝藏鸟鸟吧!”“来大理邂逅苍山洱海的浪漫!”“来拍!广州海珠湿地来稀客了!”……北京、广西、湖北、云南等地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喊话,安利起了自家“打鸟”好去处,邀请李现及全国“李现们”前往拍摄本地珍稀鸟类。
“打鸟”作品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各地文旅部门不仅热情邀请,还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例如,广西文旅部门推荐了弄岗自然保护区,这里拥有240多种鸟类,包括弄岗穗鹛、印支绿鹊等珍稀鸟类;山东则凭借丰富的鸟类资源,邀请摄影爱好者“四季打卡”,并表示“天天都能出大片”。
此外,多地还发布了详细的“观鸟地图”,涵盖观鸟推荐地、观鸟点位、常见鸟种等实用信息,方便摄影爱好者规划行程。
提醒:
谨防将鸟类作为社交货币的不文明行为
伴随热潮而来的,还有对“打鸟产业链”的一番思考。在某湿地调查中发现,竟有针对鸟类诱拍的商业活动。这不仅引发了动物福利的担忧,也提出了对生态保护的问责。如何合理“打鸟”、文明拍摄成了每一位爱鸟人思考的问题。
“打鸟”作品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年轻人加入观鸟队伍,是为了自我重建更具松弛感的美好生活,缓解快节奏工作带来的疲惫和紧张。”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斌谈到,在重回线下、走进自然的观鸟过程中,年轻人逐渐告别短视频、微短剧等“精神快餐”,在找寻与停顿、等待与惊喜、郊野与城市之间达成情绪调适与心态平衡。
同时他提醒,观鸟本是大众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并受其精神滋养的社会行为,但也容易在高度媒介化的现代社会发生异化。比如,部分观鸟者只将鸟类作为获取关注或开启话题的“社交货币”,为“出片”而不惜破坏环境、伤害鸟类。
为此,王斌建议,作为观鸟者的个体,应坚守文明观鸟的底线,实现从“观鸟”到“阅己”“近人”“爱自然”的跃升,形成对生活、生命、生态的更深层次理解。对于相关部门而言,要避免陷入流量逻辑之中,始终要把保障生态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别是要加强部门联动,在防风险的细微处见真功夫。
相关文章:
“影视里的北京”打卡路线6:心动之旅丨心跳加速的多巴胺旅程04-15
专访|闫铮:信心更足,下一站目标冠军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