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记忆 | 田家庵市井拾贝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09:04:00    



田家庵市井拾贝

高振中

电视剧《六姊妹》里何常胜是淮南外贸的职工,《六姊妹》中许多人也在淮南外贸或出口生产企业工作。我从出生到退休都生活在田家庵,还在淮南外贸相关单位工作多年,观看电视剧《六姊妹》,代入感尤其强烈。一幕幕剧情,一句句对话,如同带着体温的钥匙,旋开尘封的记忆,一幕幕往事浮现在眼前。

电视剧《六姊妹》画面

《六姊妹》的剧情是从1962年开始的,当何奶奶拉着何家丽从淮河渡轮走向码头时,回想起当年,13岁的大姐和11岁的二姐经常拉着我到淮河边洗衣服。洗衣服的人很多,洗衣棒捶打衣服的啪啪声与浪花击岸的哗啦声组成欢快的交响曲,这是如今使用洗衣机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美妙景象。

二十世纪40年代,九龙岗、田家庵、大通均属怀远县所辖。由于九龙岗、大通开采的煤炭,需要用骡马车和小铁路运到淮河码头,带来了人力的集聚,促进了运输业和与之配套的酒馆茶社等商业的发展,田家庵老北头一带热闹非凡。抗战期间,日本人侵占淮南,但日本人却把港口一路与淮河路连接的一条路命名为“太平街”,真是莫大的讽刺。

在那个时代,南来北往的人以马车、牛车、人力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但淮南已经有了与上海等大城市一样的城市交通。1935年,火车已经在田家庵、大通、九龙岗三镇之间运行,冒着浓烟、哐当哐当的火车,在当时安徽各地城镇极为罕见,却是田家庵“现代城镇”的象征。田家庵火车站是客运、货运两用车站,裹着小脚的奶奶颤颤巍巍地拉着我坐火车到大通、九龙岗,是我难以忘怀的记忆。“淮南三镇”之间的火车客运线,直到二十世纪60年代才被灵活便捷的公共汽车所代替。现在,淮河路东端的田家庵火车站,还有客运站票房和候车室的遗存。

电视剧《六姊妹》画面

淮河路东头牵着田家庵火车站,西头连着淮河大坝。这里的淮河大坝据说是怀远县与寿县的交界处,也是《六姊妹》中刘美心工作的酱园厂所在地。淮河大坝上“安澜牛”雕塑的西南侧,是电视剧中不断出现的“船塘子”,淮河主航道的帆船从西边和东边两个口子都可以进入“船塘子”。我小时候每逢淮河涨水就喜欢上大坝看水,只见“船塘子”挤满了帆船,船身与坝顶平齐,如同冒出的一栋栋“水上别墅”。现如今“船塘子”已被淤泥塞平,与小岛连接。帆船涨水入湾避风躲浪的景象,只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回忆了。

《六姊妹》中有关地址示意图

龙湖公园与淮河大坝之间有一条排水沟叫龙王沟。龙王沟水进入淮河必须经过排涝站,龙王沟排涝站附近有一个三岔路,在这个三岔路设有28路公交车“堤顶路”站,站台的北侧就是何常胜当学徒及工作的地方——“公盛皮毛号”的原址。就是这几亩地的小地方,却是淮南外贸事业的起源地。新中国建立初期,随着工商业的改造,一些收购黄鼬皮、羊皮的商贩,组建了“公盛皮毛号”公司,收购、加工肠衣、猪鬃及兔毛等土畜产品。“公盛皮毛号”公司的产品跨海越洋,远销世界各国。这些皮毛畜产品在《六姊妹》中也有精彩的展现,何常胜到何家丽下放的农村,用皮毛制品与村干部拉关系,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反映。上世纪80年代,硝皮加工已是强弩之末,像何常胜这样的外贸老职工,自己动手鞣皮制作皮衣、帽子,用作礼尚往来。

28路公交堤顶站与龙王沟涵,北侧是何常胜工作的“公盛皮毛号”

1984年,我调入淮南外贸局,承担撰写《淮南外贸志》的工作。一些老同事向我讲述,1952年前后从扬州江都等地调到公盛皮毛号工作的,有汤氏三兄弟、田氏两兄弟等10多户人家,都是拖家带口来淮南支援国家建设的,就住在港口二路附近。那时他们的住房简陋不堪,盖房子的材料,就是土坯砌墙,麦草搭屋顶,高粱秸或芦苇作隔墙。我小时候就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我家与门邻一同盖了四间草房,两家各有30多平方米,挤着老少三代7、8口人。两家之间只在屋梁以下隔断,夏天可以传递西瓜,冬天可以传递烤芋头,小孩站在床上垫个被子可以向邻家张望,大人们可以隔墙聊天。如今听着别有情调,而实情却是生活的窘迫与艰辛。

距公盛皮毛号东边大坝下面的“柴火行”,是田家庵的建材大市场。我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往往是接过奶奶递给我的篮子去拾柴火。拉柴火的独轮车、架子车、马车,在道路上颠簸行驶,会有麦草、芦苇撒在路上,我把这些柴火捡起来回家烧锅。再大一些,我就到大坝两侧捉蚂蚱喂鸡。有一次追扑蚂蚱,跑到了大坝下面公盛皮毛号的北围墙,看到从围墙下面的水沟中流出一小块猪皮,我拿回家请奶奶烧个荤菜,奶奶告诉我这是用明矾、硫酸兑水加工的硝皮,不能吃。她用清水漂洗晒干给我剪了两个小鞋垫,成为我与公盛皮毛号之间的深刻记忆。


1991年淮河发大水,与何家丽同龄的我大姐,是田一小校长,她不分昼夜接待安置受灾农民,中央电视台宣传淮南抗洪救灾时,曾经报道过她的事迹。

《六姊妹》剧中的家庭多子女,是当时社会的现实写照。新兴的淮南百业俱兴,对周边地区形成吸引和集聚。儿时的童谣我还依稀记得:“广播响、电灯亮,都到淮南找对象;淮南的对象也好找,就是户口不好搞;城市户口搞好了,粮油定量减少了。”田家庵人口聚集的多,年轻男女更是主力,街头巷尾的孕妇很多,每个家庭都有2、3个孩子,多的则有7、8个孩子。因为生育需求多,当时田家庵不但有医院,也有专门接生的产房,还有很多的接生婆入户接生。《六姊妹》中在家接生、产房接生、医院剖腹产,都是真实写照。

电视剧《六姊妹》剧照

那时出生的孩子大多与清贫相伴,早晨小贩吆喝着“油条、麻圆、炸糍糕”唤醒他们,但很少有人买得起。到了晚上一帮小孩子举着小红旗,走街串巷高喊着“防火、防特、防小偷”。最具特色的声音来源于田家庵电厂,锅炉减压排气的呼啸声震耳欲聋。生活的亲切与生产的震撼声响血脉交融,汇聚成田家庵特有的咏叹调。

周末孩子们都帮家里忙活,田家庵电厂北侧的排灰口,随着温水排出未烧完如杏仁般大小的“炭核子”(方言:煤渣),居住在附近的孩子们就会经常捡起来用于烤火、烧饭。各家的烟筒冒着炊烟,那是孩子们拉着风箱添柴加火的旌旗。田家庵电厂矗立的大烟囱,茂密的浓烟随风飘落着黑尘,下风口的人们,救火般收起晾晒的衣服。50多年前田家庵的烟雾,渲染的一幅幅活色生香的画面,也是六姊妹同龄人们,难以忘怀的风貌与“乡愁”。

图片
点分享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淮南记忆 | 田家庵市井拾贝04-08

清明假期,安徽天气最新预报!03-31

外贸在哪个法律里01-16

什么是羊剪绒皮毛一体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