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黄山毛峰正式开采!
2025-03-25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04:19:00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小陈书记,今年棚里的葡萄长势不错,销售还是靠你了啊!”辽宁辽阳灯塔市铧子镇后屯村村民李振斌站在葡萄大棚前,远远望见陈浩南便热情招呼。“李叔,今年疏花要精细些,直播基地建起来都等着看咱‘辽峰’的招牌呢!”陈浩南快步跑向前,拍着李振斌的肩膀说。
村民口中的“小陈书记”陈浩南刚满33岁,却已在驻村一线扎根7年。这个曾被戏称“镀金干部”的城里娃,用沾满泥土的脚步丈量出两个村庄的蝶变轨迹。
2018年,一则辽宁省向贫困村选派驻村干部的工作通知改变了陈浩南的人生轨迹。“我要报名”“我要到最远的地方去”是他当时最真切的想法。
25岁的他来到了辽宁省葫芦岛市杏花村,成为省里派驻最远的第一书记。初到杏花村,村民郭长兴载他进山时,车轮深陷泥潭。三轮摩托车翻进沟里的场景给了他当头一棒。“路不通,万事难。”陈浩南在他的驻村日记里这样写道。
杏花村16个自然屯964户人家,像散落的棋子分布山坳里。贫困户邢翠兰佝偻着腰,用石臼捣碎带壳的谷子熬粥;孩子们踩着烂泥上学,书包在腰间晃成钟摆;手机没信号的山民举着竹竿,满山找“信号塔”……回忆起初到杏花村的见闻,陈浩南神色沉重。
“我在这里立下军令状!”党员大会上,陈浩南的拳头砸得桌子咚咚响。“那时候,60岁的老书记张继德骑着摩托车,载着我走遍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陈浩南回忆道,“一刻也不敢耽误,因为我知道早一天修好路,村民们就能早一天过上好日子。”11个月后,全村14.5公里3条水泥路和2座桥梁全部竣工,解决了村民们几十年行路难的问题。
路通百事兴。陈浩南的“铁脚板”越走越快:协调水利局钻出156米深水井,终结了村民“雨天喝浑水”的历史;协调移动公司搭设2座基站塔,让山货直播飞出深山;建立112亩丹参生态种植示范区,以“党员农户+村集体+贫困户”模式,创建杏花合作社,将优质小米卖进省城,实现年收益13万元。驻村期间,他多方奔走,协调资金近千万元,把“七难村”变成了“七通村”。
带着杏花村的淬炼经验,2021年,陈浩南连选连任被派驻到后屯村。“我不想就这样回到城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我愿意继续扎根基层,到组织需要的地方,踏踏实实把乡村振兴工作衔接好。”陈浩南说。
初到后屯村,陈浩南常常站在李兆麟将军故居前,望着斑驳的砖墙,若有所思。后屯村是抗日英雄李兆麟将军的故乡,却长期面临“红色资源沉睡”的窘境。
陈浩南抓住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机遇,带动村两委班子,铆足干劲,推动修缮将军故居,建设兆麟公园和党建文化长廊,打造“红色教育+农文旅”融合模式。如今,红色步道串联起“辽峰”葡萄采摘园、笨榨豆油作坊、玉米深加工车间和电商供应链基地,昔日的荒坡变身为农文旅融合的“绿色银行”。
“现在带着20多人种葡萄!”村民李振斌的“辽峰”葡萄大棚年收入超30万元,是3年前的10倍。在外打工的熊鑫被家乡的变化吸引,回村担任年轻干部;年轻的养殖户赵志江主动入党,帮助村里排忧解难……
“现在大家伙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我们对后屯村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这都多亏了小陈书记!”村里的老党员赵春福说着,一脸欣慰。
(本报记者 刘勇 王鲁婧)
相关文章:
用脚步丈量村庄蝶变轨迹04-22
旧习换新风,小山村靠“文化密码”逆袭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窦万贵受贿案一审开庭04-18
勉县法院:送法进乡村 “典”亮美好生活04-15
“打野”成新兴社交方式,乱挖“野菜”可能面临哪些风险?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