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镰蹚开密林 用脚“听诊”大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09:01:00    

图为:护林员使用无人机参与护林。 (湖北日报通讯员 魏家锋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春保 通讯员 魏家锋 黎波 房泽洋

阅读提要

神农架拥有林地461万亩,2300多名护林员人均护林2000亩。他们用脚步丈量青山,守护“华中屋脊”一抹绿色。4月15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应邀参加神农架徐家庄林场远程巡护。

上午9时,记者赶到徐家庄林场场部时,参加当天巡山的林场职工陈忠国、彭颖珺、张勇已整装待发。

无人机替代不了护林员

徐家庄林场是神农架七大林场之一,管护面积37.7万亩,下设7个护林站,有30多名护林员。今天巡护路线从长坊护林站至龙潭崖屋(小地名),全程40多公里。

陈忠国是林场副场长,曾在基层护林站工作多年,巡山经验丰富,担任当天领队。他见记者的采访车是一辆轿车,建议记者换乘林场越野车。汽车沿蜿蜒山路前行,路两边树木已经返青,长出嫩绿新叶。盛开的紫荆花、野樱花,不时从车窗外掠过。

半个小时后,记者一行抵达宋洛乡长坊村,见到早已等候在路边的长坊护林站站长崔新生。他和护林员王必辉、龚世海正在测试无人机。

随行的张勇介绍说,崔新生是林场老职工,已经在长坊护林站坚守了25年。王必辉、龚世海是当地村民,熟悉地形林况,是林场聘请的生态护林员。

崔新生手上的无人机引起了记者的兴趣:“每个护林站都配备了吗?”

“目前还做不到。一方面经费有限,另一方面基层护林员掌握这项技能也还有一个过程。”张勇说。

除了无人机,徐家庄林场还用上了很多科技“尖板眼”。“我们在交通路口、重点区域都装了探头,在林场监控中心可以远程监控辖区里的风吹草动。”张勇说。

图为:护林员查看红外相机。 (湖北日报通讯员 魏家锋 摄)

有了科技手段加持,护林员的日常工作会不会轻松些?“这些只是辅助手段,替代不了护林员。”张勇解释说,护林员巡山要完成多项工作,比如安装回收红外相机,监测野生动物活动情况;用工程相机拍照,记录上传公益林生长状态;清理盗猎者布下的陷阱等等,“这些工作只有用脚步才能完成”。

长坊护林站管护面积4万多亩,3名护林员人均1.4万亩,每天巡护至少15公里,往返需要8个多小时。“每个季度我们还会组织各护林站开展联合远程巡护,到边到界。一条线路巡查下来,有时需要一两天时间。”张勇说。

山间小溪重现“洋鱼条子”

两支队伍会合后,开始向龙潭崖屋进发。

路越来越逼仄,农田、人家越来越少。路过一户人家时,张勇提醒说:“这是经过的最后一户人家,马上进入峡谷了,没信号,手机只能当手表用。”长坊护林站管护林地4万多亩,大部分都是无人区。若遇到突发情况咋办?“林场配备了少量卫星电话,更多时候需要护林员在山顶上找信号。”张勇说。

还未到雨量丰沛的季节,峡谷里的小溪似有似无,若隐若现。阳光照射下,溪水里偶有银光闪现。“那是‘洋鱼条子’,我们这里的一种土鱼。”张勇说。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果然在溪水中发现了几条十几厘米长的小鱼,正欢快地在水中游动。

张勇口中的“洋鱼条子”,学名“齐口裂腹鱼”,有“水中活化石”之称。曾经,它们是长坊河、茶源河的常客。后来由于过度捕捞,一度在这里绝迹。

“多亏护林员的保护,它们才得以重现。”张勇介绍,从2016年起,护林员开始介入“洋鱼条子”鱼种的保护,在重点水域安装探头,不间断开展巡查,并定期增殖放流。慢慢地,河里的“洋鱼条子”多了起来,有些河段甚至重现了“人过河,鱼碰脚”的景象。

伐木工人栽下的树已成林

穿过洪河峡谷,汽车颠簸着向山顶爬升。

尽管陈忠国提前打了“预防针”,记者坐在车上仍感到有些心惊肉跳:砂石路,凹凸不平,没防护栏,路边就是峡谷深涧。

“别紧张,我在这路上跑三四十年了。”司机向阳是徐家庄林场老职工,1987年进入林场工作,从当年的伐木人到现在的护林人,见证了这片森林的命运转折。“那时候,路修到哪,树就砍到哪。”向阳说,现在走的这条路就是当年伐木时修的作业路,“修路是为了把山里的木材运出去。”1998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启动,包括向阳在内的数千名林业工人最终放下手中斧锯。“其实那时候让我们砍,也无树可砍了。”向阳感叹说。

经过20多年休养生息,当年过度采伐留下的创伤正在慢慢愈合。张勇介绍,由于管护得力,目前林场部分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7%以上。

行至半山腰,一片整齐的树林引起记者注意。“那是我们栽下的落叶松,现在已经成林了。”向阳说,当年采伐时,也会有意识地补栽一些树苗,“只是栽得没有砍得快。”据他介绍,由于海拔高、生长慢,当地树木成林往往需要三四十年时间,“一年也就长几厘米,遇到冬季寒冷天气,新生长的枝条没木质化不耐寒,又冻掉了”。

造林难,毁林易。“一把火就可能把几十年心血毁于一旦。”张勇介绍,经过几年探索,神农架建立了“空中有飞机、山头有监控、路口有探头、林内有巡护、应急有队伍”的立体森林管护网络。其中,包括崔新生在内的2300多名护林员的日常巡护,成为不能失守的第一道防线。“每名护林员手机上都装载了北斗定位,与林场视频监控中心连接,我们可以实时查看其巡护轨迹。”张勇说。

图为:护林员行进在山路上。(湖北日报通讯员 魏家锋 摄)

红外相机拍到的动物越来越多

20多公里山路,颠簸了1个多小时。上午11时许,记者与巡护队抵达补给点——八里坪驿站。八里坪,海拔2200多米,高山湿地,有“小九湖”之称。这里的几个小湖泊曾因森林过度砍伐而消失多年。伴随生态植被的恢复,八里坪又重现湿地湖光。

“接下来就要靠我们的双腿在深山密林中蹚路了。”张勇边说边从车上取下巡山背包。记者接过来试了试,有些沉,估摸有二三十斤重。“里面装有帐篷、手电、红外相机、饮用水,还有一些吃的。有时候需要在山上过夜,这些都是必备物资。”张勇说。

背好背包,列好队,听完领队陈忠国讲完纪律要求,大家一头扎进莽莽林海。“这是闹春花,开得最早。这是老乡菜,可以吃。”陈忠国手持长柄镰刀一边在前面开路,一边如数家珍地介绍路上的一花一草一木。

尽管背着沉重的背包,在密林中穿行,护林员们走得仍很快,记者两手空空,手脚并用才勉强跟上。“他们每个月要在野外巡护十几天,每天都要走十几公里,早习惯了。”张勇说。

路过一条小溪,巡护队停了下来。原来,上次巡护时,崔新生他们在小溪附近安装了一台红外相机,今天要回收,并安装新的相机。“现在拍到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了,熊、黄喉貂、中华斑羚、豹猫都很常见,每次都有意外惊喜。”崔新生小心翼翼地从树上取下相机。

神农架陆生野生脊椎动物最新普查显示,伴随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神农架陆生野生脊椎动物新增加217种,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增加63种。

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栖息范围不断扩大,也就意味着护林员野外巡护遭遇到它们的概率提高。有没有危险?“不要紧,除了野猪,其他动物还是怕人的。”崔新生说。安装好相机,巡护队继续向林海深处前进。

风餐露宿是护林员的家常便饭

随着海拔攀升,树林中的枯树多了起来。

每次发现枯树,巡护队都会停下来,仔细研判树木死亡原因,标记清楚位置,拍照上传到巡护系统,以便森林抚育人员及时清理。

“尤其是枯死的松树,不及时清理,会导致病虫害扩散,要做到即死即发现即清理。”张勇介绍说。

走走停停,已经是下午1点多了。陈忠国决定,队伍短暂休整一下,再前往下一个巡护点。

找了一块稍微平整的草地,大家围坐在一起。陈忠国从背包里拿出一袋橘子,分发给大家,“这是我爱人早上准备的,大家尝尝”,其他队员也纷纷拿出火腿肠、饼干、面包、矿泉水等。

“在山上吃东西,不分你我。大家经常在一起巡山,各自带啥东西,早已形成了默契。”陈忠国说,对护林员来说,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之前装备不好,交通不便,远程巡一次山常常需要两三天时间。”

吃完东西,崔新生细心地将所有垃圾收集起来,装进袋子,塞进背包,“我们每次都会把垃圾随身带下山,尽量不影响山林环境”。

“我们动身吧,现在还没走到三分之一呢。”陈忠国拎起背包带头出发了。

下午4点,找到一个有信号的地方,崔新生上传了当天的巡护日志。数十公里之外,长坊片区局级林长——神农架林业管理局总工程师胡全红在手机上清楚地查看到护林员当天的巡护轨迹,仍在向密林深处延伸……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相关文章:

突发!一航空公司取消“五一”前航班!工作人员:“没钱飞了”04-28

对话保时捷全球执行董事会成员夏恪涵:密切关注中国优秀品牌竞争,一年内可看到辅助驾驶新进展04-28

挥镰蹚开密林 用脚“听诊”大山04-28

马龙:从“六边形战士”到乒协副主席 人生不止于金牌04-28

当成都人才遇见广东offer:一场跨越千里的“双向奔赴”和“山海之约”04-26

助力低空经济腾飞,平安产险保驾护航04-25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湖北打造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恰逢其时04-25

用一个词形容“中国车” 老外的答案竟然是...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