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国宝百科 认识全国首个大熊猫学院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12:17:00    

来源:【天府融媒】

大熊猫是我国独有的“国宝”,是全国乃至全世界耀眼的明星,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国宝”大熊猫究竟有多少秘密?西华师范大学为什么被称为“熊猫大学”?

近日,由南充市图书馆(南充历史文化普及基地)、四川省川北历史文化普及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大熊猫学院联合主办的嘉陵江大讲堂“大熊猫与熊猫大学”主题讲座在南充市图书馆举行。西华师范大学教授、四川省首届最受欢迎自然教育导师、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胡锦矗)项目组主要成员吴晓川开讲,揭秘“竹林隐士”的前世今生,讲述“大熊猫之父”胡锦矗与西华师范大学的故事,100余名市民共享“科学盛宴”。

大熊猫考古的三把钥匙

“有多少同学,亲眼看到过大熊猫。”当天上午,南充市图书馆一楼少儿部坐满了前来聆听讲座的少年儿童和家长,当吴晓川抛出第一个问题时,大家纷纷举手回答。

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大熊猫幼崽在树上休憩。新华社记者辛梦晨摄

“花花”“福宝”“美香”等明星大熊猫不少人都很熟悉,但是要真正了解大熊猫,需要去到更远的时代。讲座现场,吴晓川从大熊猫考古、科学发现、大家关心的“猫”三组关键词入手,带领现场听众开启了一次“大熊猫考古”之旅。

在播放的视频短片中,介绍了大熊猫考古的“三把钥匙”,其中第一把钥匙是古文献中关于大熊猫的记载。在古代,大熊猫叫什么名字呢?早在汉代初期,《尔雅·释兽》曾载:“貘,白豹。”东晋学者郭璞注疏为:“似熊,小头,庳脚,黑白驳”,出自“蜀郡”。吴晓川介绍,根据古文献的记载,大熊猫至少有26种名字,汉代以后大熊猫就有了貊、貃、貘(三者同声)古名,出现在《尔雅》《说文》《诗赋》及小说中,广泛流传于华夏大地直至清末。

在介绍古文献中的大熊猫时,吴晓川提出了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古文献中第一个记载大熊猫的南充人,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提出问题后,大家议论纷纷。原来,这位南充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司马相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有相关记载。吴晓川说,司马相如的记载或许真有出处,因为在西汉汉文帝母亲薄太后的陵墓里,考古学家就发现了大熊猫的头骨。

大熊猫考古的第二把钥匙和第三把钥匙分别是科学发现、大熊猫化石复原。1869年,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在四川穆坪(今雅安市宝兴县)发现大熊猫这个物种,随后用科学命名法正式对其命名。自此,来自中国的大熊猫,走入世界视野。

在讲座中,吴晓川介绍,根据考古发现,中国的原始人最早与大熊猫会面可能是在云南元谋。其实,早在800万年前的中新世纪晚期,地球上就已经有大熊猫的踪迹,它的祖先被称为“始熊猫”。后来,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部分幸存的“始熊猫”逐渐演变为小种大熊猫。之后,小种大熊猫又演化为大熊猫巴氏亚种,而现生大熊猫则是由大熊猫巴氏亚种演变而来。

保护“国宝”的“国宝”

1870年左右,大熊猫标本送到法国展览,这样一个物种初亮相就惊艳全世界,人们惊叹:它有着像戴着墨镜般的眼睛、圆圆的耳朵,黑白配色,憨态可掬。

大熊猫在世界上引起的热潮一波接着一波,大熊猫这个物种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亲和力,跨越了国家、种族和语言的界限。吴晓川介绍,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成立(WWF),在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物种中选择了大熊猫作为会标,以此警示人们保护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珍稀物种。

在保护大熊猫这条道路上,胡锦矗是一座高峰。1974年,45岁的胡锦矗作为四川省内知名野生动物专家,受命进入四川卧龙,参与组建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队,牵头开展全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研究,也开启了西华师范大学研究大熊猫的征程。吴晓川说,在四年的时间里,胡锦矗行程9万多里,考察了四川所有的大熊猫栖息地,发明了研究野生大熊猫的“胡氏方法”,并沿用至今。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胡锦矗)项目组收集的胡锦矗开展学术研究的实物——GPS定位项圈。

在讲座中,吴晓川向现场听众详细介绍了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测站“五一棚”。1978年,胡锦矗牵头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建立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取名“五一棚”,因为从住地到取水处需要走51级台阶。1981年至1983年间,在“五一棚”,胡锦矗对“龙龙”“珍珍”“宁宁”“威威”“憨憨”和“豼豼”6只戴上了无线电项圈的大熊猫进行监测,这6只大熊猫也是世界上第一批佩戴无线电项圈的大熊猫。

在讲座现场,西华师大大熊猫学院带来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胡锦矗)项目组收集的胡锦矗开展学术研究的部分实物,包括无线电项圈、相机、望远镜、熊猫头骨、马灯、高山竹类开花标本等。通过大学生志愿者的介绍,大家进一步了解这些实物背后的故事,对胡锦矗研究大熊猫的事迹和贡献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今天在现场,了解了大熊猫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看到了珍贵的实物,对保护大熊猫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南充市五星育新小学三年级学生赵皓睿说。

大熊猫,动物界的“活化石”,中国的“国宝”。胡锦矗因为在研究和保护大熊猫方面的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大熊猫研究第一人”“中国大熊猫之父”、保护“国宝”的“国宝”。2023年2月16日,胡锦矗逝世,享年94岁。

全国首个大熊猫学院在南充

2023年9月25日,由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西华师范大学合作共建的大熊猫学院在西华师范大学正式揭牌成立,开启了四川省大熊猫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新征程。

南充并非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首个大熊猫学院缘何在此建立?这一切都要从西华师大的“熊猫情缘”说起。西华师大长期聚焦西南山地系统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生态保护,是野生大熊猫生态学领域开展研究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高校,因此享有“熊猫大学”之称。

“你如果认为只有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生物系)在从事大熊猫研究,就错了。”吴晓川告诉现场的听众,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华师大的化学系、数学系、外语系、图书馆、学报编辑部、科研处等众多教学、科研、教辅单位也参与了大熊猫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取得一系列国际瞩目的成就。

胡锦矗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熊猫大学”培养了许多从事这项平凡又伟大事业的老师,如:秦自生、魏辅文、张泽钧、温玉田、付其如、张洪德、刘天成、黄浩耘等,他们的名字都应该被记住。

时光荏苒,50多年来,熊猫学者在佛坪、卧龙、蜂桶寨、唐家河、栗子坪、大风顶、大相岭等川陕多地建立大熊猫监测站,这些研究点延伸出来,覆盖到大熊猫分布的各个山系,描绘出中国野生大熊猫的一张生态地图。

“竹子开花喽喂,咪咪躺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星星呀星星多美丽,明天的早餐在哪里……”在讲座的最后,现场播放了由歌手程琳演唱的《熊猫咪咪》,这首曾为拯救濒临灭绝的大熊猫而创作的歌曲,深深感染了现场的听众。

“此次嘉陵江大讲堂,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线下了解‘国宝’大熊猫的机会,通过科普讲座、现场互动、深入交流,进一步深化了全民阅读的内涵。”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图书馆还将围绕经典文学、社科新知、科技前沿等主题设计讲座,激发不同群体的阅读兴趣,拓展阅读边界。

对话:记录“大熊猫之父”的人生故事

从2018年开始,吴晓川跟踪录制世界著名大熊猫研究专家、“大熊猫之父”胡锦矗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积累了不少第一手资料。2023年底,吴晓川受邀加入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胡锦矗)项目组,负责工程口述访谈、《胡锦矗学术成长研究报告》(学术传记)撰写等工作。在讲座结束后,记者与吴晓川面对面,听他讲述了采集胡锦矗学术成长资料的点滴故事。

记者:您长期从事新闻摄影教学以及川北历史文化普及工作,为何会进入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胡锦矗)项目组?

吴晓川:能够加入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胡锦矗)项目组是我的荣幸。说到缘由是多方面的,有情感的因素,也有多年积累奠定的基础。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的父亲就与胡锦矗先生一起开展社会调查,关系很好。在学校的大院里,我们两家人是邻居,胡先生是看着我长大的,我也从小亲眼见证了他采集标本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些工作状态。后来,胡先生在大熊猫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贡献,更是令我仰慕。

2018年,我跟随胡先生一起前往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都动物园、成都植物园、达州市开江县等地,录制了他的一些工作和生活片段,手中留存了部分珍贵影像资料。另外,这些年,我一直在做南充市“学人口述史”,并发起了《百年南充人文学术名人文选》项目,积累了资料采集的相关工作经验。基于以上种种因素,2023年12月,我被邀请加入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胡锦矗)项目组,负责该项目的口述访谈,并担任《胡锦矗学术成长研究报告》(学术传记)撰写等工作。

记者:一年多时间以来,您在胡锦矗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中取得了哪些进展?

吴晓川:加入项目组以来,我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先后前往雅安、成都、绵阳、广州、重庆、北京等地,采访了曾经与胡锦矗先生共事的一些老专家,以及和他一起开展大熊猫野外调查工作的相关人员,累计有20多位。此外,还前往胡先生曾经工作的“五一棚”等地,获取了不少与胡先生有关的新资料。

2024年12月6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大型融媒体报道《先生》主题特展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开展。我和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胡锦矗)项目组成员,从整理出来的近3000件实物资料(不含照片)中,精心挑选了监测大熊猫活动的无线电设备、高山竹类开花标本、大熊猫野外活动曲线图、四川大熊猫头骨标本等7套科研实物进行展览。

除了口述采访、资料整理等工作,目前我正在对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学术体系进行梳理,这是一项庞大的工作,可以说任务很重、压力也很大。目前,我至少阅览了上千万字的文字资料,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作为一名西华师大人,我觉得有一种深深的使命感,我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完成好,把胡先生在大熊猫研究和保护方面的贡献与事迹宣传好。

人物简介

吴晓川,西华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图书馆副馆长。四川省首届最受欢迎自然教育导师;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胡锦矗)项目组主要成员,负责工程口述访谈、《胡锦矗学术成长研究报告》(学术传记)撰写等工作。

大熊猫小课堂

●大熊猫是“伞护种”

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显示,大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等6大山系,野生大熊猫数量为1864只。大熊猫既是“旗舰物种”,又是“伞护种”,保护大熊猫可以为与大熊猫共享生境的包括金丝猴、小熊猫、羚牛、麝、红腹锦鸡、珙桐、连香树等珍稀物种提供庇护,从而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大熊猫是“吃货”

大熊猫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吃,可以说是真正的“吃货”。在吃竹叶的季节,大熊猫一天的摄食量可达10—20公斤;在吃竹笋的季节,大熊猫一天的摄食量可达30—40公斤。以成年大熊猫每只100公斤计算,吃竹叶每天摄食量可达自身体重10%—20%,吃竹笋每天摄食量可达自身体重30%—40%。大熊猫对食物资源消化利用率很低,每天只有通过狂吃狂喝来获得充足的营养,保障日常生活的需要。

●大熊猫是“食铁兽”?

历史上大熊猫的别称有很多,“食铁兽”就是其中之一。央视《开讲啦》栏目中讲到,大熊猫为何会出现“食铁兽”这个名字?有一种说法与它的食性有关系。大熊猫主要吃竹子,但冬天食物不足时,它会到山下老乡家里找吃的,在这个过程中常常把老乡家的锅和盆咬烂,当地古人不知道怎么回事,觉得这个动物太神奇了,于是便给它取名为“食铁兽”。

来源:南充市融媒体中心

本文转载来源:南充市融媒体中心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

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工作现场会在河北召开04-16

解密国宝百科 认识全国首个大熊猫学院04-16

交通管制!最新通告~04-16

民乐县童子坝河管理处紧绷春汛安全弦 筑牢防汛“安全墙”04-15

李鸿忠在地方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学习培训班上强调 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稳中求进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04-14

C视频|滚滚也早起锻炼?四川人晨跑偶遇野生大熊猫04-14

周锋:全力配合省委巡视组开展工作 确保各项任务要求落到实处04-12

副校长抄袭7年前英文论文,跨语种查重很难吗?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