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农业”,苏州农民种田更轻松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5 13:45:00    

4月底,正值小麦抽穗扬花期。在苏州,农户想了解苗情长势,有了AI好帮手——稻麦精细生产管理大模型,可以实时监测调取每一块田的作物生产情况,并对长势异常、灾害影响、生产滞后等进行预警,提出补种、控旺、追肥等农事措施建议和提醒。

这是苏州培育的“AI+农业”大模型之一。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释放出新信号——首次提出运用人工智能、低空技术建设现代化农业,铸造“农业新质生产力”。

在苏州,除种植业之外,AI在养猪育蟹等领域也应用广泛。新近出台的《关于促进苏州市科技强农的若干措施》中明确将大力支持“AI+农业”大模型建设,对市级认定的“人工智能+农业”大模型及其落地项目配套奖补政策。

苏州定下的科技强农“三年之约”,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今年的74.6%提升到2027年的78%以上,在这个进程中,“AI+农业”大模型必将深度改变鱼米之乡。

AI精准指导让种田更轻松

在相城区阳澄湖镇种田大户夏柱华看来,有了智能高科技的帮助,现在种田确实比以前轻松了不少。“原来申报领取农业种植补贴是件很复杂的事,现在用手机拍两张照片上传‘作物云’管理平台,补贴就‘直达快享’。原来种田环节中的很多费人工的事现在不需要人力去做了,平台还会提供非常精细的指导,没有丰富种田经验的人也能种好田。”夏柱华说。

在中科禾信遥感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洲看来,夏柱华所说的农业种植补贴是建立农业大模型的关键抓手。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有一系列种植业补贴政策,每个农户最多可享受8项补贴,2023年全市种植业补贴金额达3.8亿元。“我们就是以农业补贴为抓手,让农业数据的采集和更新不再是难题,最终实现了农业大数据的众筹,而大数据与算法的结合造就了‘作物云’管理平台、稻麦精细生产管理大模型。”陆洲说。

借助AI算法,“作物云”就可立刻将农户拍的照片与遥感卫星信息相比照,确认谁种了什么、在哪里种、种了多少面积等人、地、物信息,经核查通过后,生成种植证明图,据此可实现补贴一键直达、农田协同管理、作物精准测产、农情智能决策等主要功能。

陆洲介绍,AI技术的应用形成了四个环节的智能链条:作物识别,“作物云”对苏州田间照片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5%以上;面积量算,原本这项工作时间长、成本高,一年才能更新一次,使用AI技术后可以瞬间完成,并与作物种类、农户身份相匹配;农情与测产,可以快速测定农田的各类农学指标,基本不需要人工;农情服务,2024年5月起“作物云”接入DeepSeek,8月份上线基于DeepSeek的稻麦精细生产管理大模型,以及“农情调度管家”“农技指导专家”两个智能体,可以指导每位农户的种植生产,服务交互的方式很简便,让农户种田效率更高、收成更好。

“水陆空”呵护阳澄湖大闸蟹成长

4月底,阳澄湖大闸蟹的蟹苗已经生长了两个月了。一方池塘中,按照每亩投放1200只阳澄湖大闸蟹蟹苗,经过两个月的喂养后,池塘里的大闸蟹还是1200只吗?个头长大了多少?在塘底分布如何?在传统养殖中,对这些问题,养殖户都很难回答。

不过,在昆山下蒲潭的养殖池塘,一个大闸蟹AI数智养殖管理系统正在建设,完全建成后,养殖人员可以非常精准地回答这些问题。

“传统的大闸蟹养殖主要是靠经验,投喂多少把握不好,喂少了,大闸蟹吃不饱;喂多了,又会污染水质,也会影响大闸蟹的健康。这套大闸蟹AI数智养殖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精准投喂。”研发这套系统的昆山炫生活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银剑告诉记者,该系统融合物联网、边缘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旨在解决传统大闸蟹养殖过程中过度依赖人工经验、生产效率低下、养殖风险难控等诸多痛点。

水面,携带声呐的无人船在巡逻;湖底,高清水下摄像机密集布局;低空,无人机对养殖区域进行巡检……杨银剑告诉记者,在该系统完全建成后,大闸蟹养殖区这样的“水陆空”全出动的阵仗将不会是稀罕事。无人船、无人机、水下摄像机通过多模态传感器阵列构建起围绕大闸蟹养殖的“水-气-声-光”全要素感知体系,实时采集养殖水域的水温、溶解氧、亚硝酸盐、酸碱度、氨氮等水质参数,气温、湿度、光照等大气环境参数,以及水下大闸蟹的群体分布和数量,通过机器视觉、数据挖掘、大语言模型等技术,形成“感知-分析-决策”的智慧养殖闭环,可以优化投喂路径,设计不同养殖阶段的投喂策略,实现对大闸蟹个体的体重、头胸甲长、头胸甲宽等生长参数的估算,并对大闸蟹生长趋势进行科学预测。

在杨银剑看来,AI大闸蟹数智养殖管理系统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假以时日,AI养殖还可以实现每只蟹的溯源,摸索出养好蟹、养大蟹的养殖标准,把阳澄湖大闸蟹的品牌越擦越亮。

AI助“二师兄”吃得好、睡得香、长得壮

“‘二师兄’们是否吃得好、睡得香、住得适宜、长得壮,我们的生物耳标结合AI算法,可以实时监控每头生猪的行为数据以及环境参数,能够评估每头生猪的健康状况,当监测到异常时,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提示养殖人员及时干预。”浙江华牧科技有限公司的姚雪飞这样描述AI养猪的生动场景。

姚雪飞还向记者透露,浙江华牧科技正准备与深圳深度数据有限公司在苏州合资成立一家将AI应用于畜牧业的技术服务公司。“我们综合比较了营商环境、运营成本、扶持政策,确定落户在苏州,新公司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之中。”

AI养猪究竟有哪些好处?姚雪飞告诉记者,对于养殖企业而言,智能耳标结合AI技术可以为每头生猪建立一个数字化档案,实时记录其生长数据、饲料消耗、健康状况,通过数据分析和算法推理,为整个养殖群体制定合理的饲养策略、营养支持和环境条件,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收益。对消费者来说,AI技术可保障食品安全,稳定生猪供给,让消费者吃得放心、买得实惠。“AI养猪还可以帮助地方有效地进行地方特色猪种的种群保育,我们在广东已经有这方面的成功案例。苏州是苏太猪的起源地,我们的技术同样适用。”姚雪飞说。

不管是种田,还是养猪、育蟹,在苏州,AI技术已经快速应用到农业的各个生产环节中,在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让农副产品的供给更有保障,让消费者吃得更好、更健康。

(苏报融媒记者 张云霞)

编辑:钱芳

相关文章:

绍兴:产业“链”出田园新景象04-26

西峡县石界河镇:“小额信贷”带动脱贫人口增收致富04-25

“AI+农业”,苏州农民种田更轻松04-25

韩国声称DeepSeek在未经用户同意情况下将用户数据传输到国外 外交部回应04-25

中安观察 | 当传统水泥行业遇上AI 能碰撞出什么火花?04-25

从《美食家》到乌米饭香 师生共探大运河非遗美食文化04-22

“边境李支书”的电商直播路04-22

“书韵香事——书籍中的香文化”展览23日开幕 深圳苏州双城共奏书香文化乐章04-21